探寻“四型机场”建设的智慧安防之道
来源:中国民航网   发布时间:2020-09-23 17:43:41   编辑:居玫瑾
【字体:

新技术是解决民航高速发展下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科技兴安是提高民航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9月中旬,以“科技创新赋能平安建设”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机场安全(安保)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民航安保科技展在深圳召开。发言嘉宾围绕“四型机场”与智慧安保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助力打造民航新安保时代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对话。在探讨交流中,会议嘉宾达成共识,认为航空安保是机场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智慧安防则是支撑平安、智慧、人文、绿色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安防能力的必要之举。

构筑智慧安保体系势在必行

今年初,民航局正式向全行业印发《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纲要提出,建设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是中国机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化、智能化的防范手段运用,促进机场生产运行及安保大数据深度融合。

登机牌自动扫码技术(图片由白云机场提供)

在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武卫看来,将“四型机场”建设要求在民航安保领域实现落地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智慧安防体系。要从理念转变、技术创新、流程创新以及标准体系配套支撑入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提高前端探测感知能力,实现民航安保各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控,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一套安全、高效、多层次的航空安保体系。

武卫的观点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民航安保研究中心主任冯文刚不谋而合。他认为,构建智慧安保理念,建立协同管理体系,从传统的单一管理转变为全国协同模式势在必行。“民航智慧安保是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其根本上是基于‘数据+算力+算法’定义的安保,其中数据是粮草,算法是装备,算力是战斗力”。

冯文刚解释到,在目前逐渐转变为“数据+算力+算法”定义的民航安保工作中,以民航端+公安端数据的自动流动可化解复杂民航安保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可实现民航安保体系的变化转型。当然,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完成设备革命,从传统设备走向智能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基于“数据+算法”的一套新的决策机制,替代原来传统的经验决策,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科学、精准、及时的决策。

在机场人脸识别领域拥有很高市场份额的瑞为技术用自身实践呼应了冯文刚给出的航空智慧安保新定义。瑞为技术高级副总裁詹红梅表示,他们始终专注于两个方向,一个是人脸识别算法的深度研究,另外一个是为技术寻觅合适的应用场景并打磨落地,“所有的信息化无非就是解决人、场景、应用的问题”。比如,他们利用强大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给旅客带去全流程刷脸出行的优质体验。

奇点新源国际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民航事业部总经理权长贵表示,在机场周界智慧安防方面也应建设全程整体安防概念。他表示,现有机场安防主要集中在“围界探测+出入口控制”,应着重四点转变,即“从孤岛走向联网,从静止到动态,从单点到流程,从可见到不可见”。实现探测数据、身份认证数据、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处理;增加动态轨迹路径监测能力;从进入机场管理区域到离开全流程运营关联监控,从只监测可见的人员及物理实体,变为扩展监测整体安防系统信息化安全。

智慧安防提升机场安全服务运行水平

众所周知,在民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沉淀了大量的数据,采用先进技术利用好这些数据,能有效提升民航安全服务运行水平。比如,充分挖掘与利用航空飞行、气象、地面与地面、地面与空中等各方面的数据,能够有效保障民航安全;利用大数据分析旅客在整个乘机过程中不同服务环节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服务体验,可让旅客感受到人性化服务;把原来空管、航空公司等外部彼此孤立数据整合起来,把地服、物流等内部互不流通的数据打通,将沉睡的数据唤醒,能够有效减小进港航班预计落地时间误差、提高廊桥使用效率等。

因此,信息收集和数据应用在机场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自全国民航公安大数据战训中心的何晓春介绍了做法和经验。在服务机场领域,他们上线了电子临时乘机证明系统,全年申办电子临时乘机证189万张,每位旅客的办理时间平均缩短19分钟。实施差异化安检以来,旅客通行效率从每小时150人提升至每小时250人,通行效率提升超过6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上线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警平台。通过平台,推送相关数据到全国民航各单位以及深圳市防控办,挖掘密切者235.49万人次。

南京禄口机场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做法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东部机场集团安全质量部部长王凌莉介绍,他们于2018年研发启用了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安全信息报告、事项督办、问题整改、跟踪验证、风险管理、安全绩效指标监测等工作均从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发起和实施,有效支撑了安全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机场还先后投用了安全管理系统、围界雷达探测报警、廊桥防碰擦技术改造、人脸识别系统、高精度卫星定位、飞行区道面管理、净空分析软件系统、智能安防分析平台等50余项新设备、新技术,使机场的服务、安全、运行保障都更加智能高效。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深刻地改变着航空出行方式,也对航空安保智慧化科技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同方威视技术股份公司国内民航营销服务中心总经理赵世锋表示,“非接触式旅行体验”是后疫情时代给航空安保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同方威视正通过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安检CT技术、自动托盘回传系统、先进的毫米波/太赫兹等人体检查技术以及远程查验技术等,让旅客在机场的体验更为安全健康。

加强民航数据安全保障迫在眉睫

“民航数据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当前民航数据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加强民航数据安全保障迫在眉睫。”论坛伊始,当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李丽抛出该观点时,顿时引发了众多与会代表的关注。

民航数据涉及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航空航班信息、机型信息、事故报告信息、控制信息等,一旦发生民航数据安全事件,可能造成航空运行安全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

李丽表示,国外一些民航单位发生的数据安全受攻击事件应引起大家的重视。今年4月,旧金山机场遭网络攻击,用户Windows密码被盗。黑客在网络攻击期间设法破坏了旧金山国际机场的网站,并可能窃取了用户的Windows登录凭据,对用户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8月,澳大利亚航运及物流公司Toll集团遭到勒索软件攻击,数据濒临被盗,随后该公司便清理服务器,防止数据被盗。

李丽呼吁民航企业应尽快建立民航数据安全防护框架,并遵循“技管结合、分类施策、分级定措”的防护思路。技管结合,即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分类施策,即要根据不同类别民航数据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民航数据分类防护要求。比如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包括旅客身份信息、行程信息、订票信息等数据,对敏感性和隐私保护要求高;航空控制信息数据包括飞机速度控制、航向控制等数据,则对实时性、稳定性要求更高;运输服务数据包括飞机载重量、航班信息、航空服务信息等数据,安全交换共享需求更大。分级定措,即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重点针对不同安全级别的数据安全防护需求,明确差异化的民航数据分级安全防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