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韶华 匠心如一
来源:集团企业文化系列丛书之《肃然敬业——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发布时间:2020-02-17 01:24:59   编辑:王琳
【字体:

敦煌,中国甘肃的西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世界四大文明的汇流之地。

时间退回到2016年8月30日。子夜一点,皓月当空,寂静无声。当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已渐进梦乡之时,负责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赵永华,正带领着他的团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最后部署。再过几个小时,承载着历史使命的敦煌机场,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这是一场文化交流的国际盛会,来自85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的95个外国代表团和数千名国内外嘉宾,将在不久之后齐聚敦煌,共同迎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胜利召开。

这是一次争分夺秒的匠心之作。为了保障首届敦煌文博会的顺利召开,赵永华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战了整整213个日夜,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实现敦煌机场扩建工程新建T3航站楼顺利转场运营。

对于这位在民航项目建设领域奋斗了33年的“民航通”来说,这是赵永华所参与的项目中,时间最紧迫、任务最艰巨的一次建设。此刻,结束了最后收尾工作的他,长舒一口气,心中再一次想起了父亲经常对他说的那句话:“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赵永华的父亲赵嗣兴是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曾多次参与革命战争。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起步阶段。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民航人,1956年,25岁的赵嗣兴来到兰州,从空军飞行员转为民航调度员,承担起民用航空兰州站的管制工作。

民航兰州站从事管制、银川机场开航筹建、中川机场建设、庆阳航空站第一站长……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录着这位老民航人的青春岁月。荒无人烟的土地上,一片沙土铺就的跑道,几间简陋的平房,便是机场最初时的模样。20世纪60年代,时逢国家经济遭遇困难,紧缩基建战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赵嗣兴和其他战友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使甘肃民用航空事业蹒跚起步。这种吃苦耐劳、严谨实干的工作作风,也给儿子赵永华的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

“赵永华”这个名字,寄托着父亲对于祖国民航事业的美好心愿——“永远繁盛”,也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无华方能永华,于质朴中见光华”。

1985年,同样26岁的赵永华,继承了父亲的梦想,更继承了父亲“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的处事原则,成为一名甘肃民航人。

回眸甘肃民航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瞬间,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首次扩建、兰州空港花园建设、兰州民航大厦设计筹建和敦煌机场跑道整修、敦煌机场前期扩建、庆阳机场复航改造、嘉峪关机场扩建、金昌机场筹建等多个项目的筹备和建设中,都能看到赵永华忙碌奔波的身影。

2016年,年过半百的赵永华带着他的骨干团队,拉开了敦煌机场始建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建工程的序幕。

在零下20℃的严寒中,他们7天完成土方开挖,12天完成盐渍土换填,18天完成混凝土基础施工,52天完成钢结构施工,各分项质量均满足要求;在持续35℃至39℃的高温暴晒下,他们用80天完成包括外幕墙斗拱、石材幕墙、室内墙面、地面、吊顶在内的全部装修工程和设施设备安装工程。

从2016年1月1日进驻开工,到2016年7月30日,他们仅用7个月时间,便完成了24个月的工期,最终建成12000平方米的敦煌机场T3航站楼,再一次创“民航新速度”。

2016年8月31日零时,已运行了34年经过3次扩建的敦煌机场,成功由T2航站楼转入新建的T3航站楼,开始如约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

从候机楼整体建设到贵宾厅的布置格局,从建筑石材的严格要求到施工工艺的美观程度,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赵永华对于品质工程的专注追求。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座安全可控、质量达标、设施齐全的崭新航站楼,同时也是一座展现中华文化精髓和丝绸之路雄风的中国建筑。

朱红色的斗拱,曼妙的飞天,尽显中国文化之美。寓意中国西部门户的“中华之门”喜迎四海宾客,举世瞩目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隆重召开。

而在这场盛会的背后,感触最深刻的莫过于无数像赵永华一样,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的那些人们。眼前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是敦煌机场扩建工程还远远未结束。此时的赵永华,正在为敦煌机场下一阶段的飞行区跑道、机坪等设施改造升级忙碌着。

新年刚过,身为敦煌机场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赵永华就立刻投入工作之中。从2017年3月15日至5月25日,建设指挥部组织各施工单位昼夜推进施工进度,在50天的停航施工中,完成了新建站坪、现有站坪加宽、跑道病害处理、跑道延长600米施工以及巡场路沥青摊铺等所有地面建设工程。

2017年8月17日7时37分,这是敦煌机场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随着MU2424航班在敦煌机场顺利起飞,敦煌机场3400米跑道提前一个月顺利完成切换启用。这标志着敦煌机场可以正常起降波音767等D类飞机,保障E类飞机备降,正式进入了民航D类机场序列的新时代,同时创造了甘肃民航速度与质量的新纪录。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回顾此次敦煌机场扩建工程,两年时间,刷新的不仅是甘肃支线机场建设速度的纪录,更创下了工程建设品质的多个第一,实现了速度与品质的双重目标。

第一次在支线机场建设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第一次在甘肃支线机场建设采用外墙装饰干挂石材横缝的开缝处理工艺和内墙面干挂石材横竖缝细缝的精细处理工艺;

第一次在甘肃支线机场建设采用航站楼检查孔、消防箱门采用8mm石材加蜂窝铝板处理工艺;

第一次在甘肃支线机场建设采用视频监控集成平台,有效实现机场视频监控资源的统一整合管理;

第一次在甘肃支线机场建设中为支线机场配备手持值机设备;

第一次在甘肃支线机场建设中登机桥机位配备SAFEGATE自动泊位引导系统;

第一次在支线机场配备400MHZ数字集群对讲系统;

第一次启用双向仪表着陆系统;

第一次进离场飞行程序采用进离场飞行程序分离模式,国内领先;

第一次在支线机场使用SMA-13改性沥青混凝土跑道道面层;

第一次配置双向顺序闪光灯;第一次全部采用国际技术标准的助航灯光灯具;

第一次在国内机场联合民航二所,在助航灯光系统采用光缆传输的单灯故障检测系统……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机场的建设和管理都至关重要,这是民航事业发展的硬道理。”在赵永华看来,作为一名现代化机场建筑设施的建设者,不仅要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可控、质量达标,同时也要懂得合理运用当今时代的信息科学技术,尽己所能,以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成本,提升工程品质,保证运行顺畅,从而让机场的建筑更美观、管理更先进、服务更优质。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化机场的建设者。

在这一点上,儿子赵鲁阳,无疑和赵永华称得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父子兵。虽然父子俩所在的工作岗位不一样,但是在运用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质量所做的探索方面,却是不约而同地一致。

2012年7月,24岁的赵鲁阳进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在地面服务部从事航班配载工作。

在工作期间,严谨细致的赵鲁阳发现,离港控制工作人员每天查询航班动态需要敲击键盘约5000次,反复抄录多遍,才能制作出满足使用要求的航班动态,这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容易出错。

“怎样才能找到一种简单高效的操作方式?”带着这个想法,赵鲁阳开始了他软件设计之路的第一步。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他搜集整理相关资料,遇到问题就向父亲和身边同事请教,在经过了300余次的改版之后,由赵鲁阳独立设计完成的“航班动态导出软件”终于成功上线。此软件不仅有效规避了航班动态因手工抄录有可能产生的笔误风险,还可方便导出动态打印或保存电子版使用,打印出来的航班动态整齐美观。仅此一项工作量就比此前手工抄录节约了85%的时间,减少了99%的操作量。现在,这款软件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配载与调度室控制岗位每天必用的软件。

有了初次成功,赵鲁阳在软件设计的路上有了信心和动力。为了使“经兰飞·无忧行”这个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中转服务的特色品牌更好地发展,赵鲁阳又独立设计出了“中转旅客统计软件”,能在几秒之内完成中转旅客、行李、流向等情况的统计,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

工作中的赵鲁阳逐渐发现,当前智慧机场建设注重的是针对旅客所做的服务设施和软件。“既然是智慧机场,是不是也要做一些针对机场运营和员工效率的软件和设备?”他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和鼓励。

2018年4月,赵鲁阳被调至地面服务部品质控制室从事部门培训工作,并开始着手地面服务部多平台互联培训系统(MITS)的开发工作。目前,此系统已基本完成,处于测试调试阶段。待系统正式上线后,将实现部门培训及考核工作的全程网络化、数据化管理。

谈到自己的研究创新能力,赵鲁阳说这和父亲的教导密不可分:“我爸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非常强,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他解决不了的。每当我遇到问题时,他就鼓励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让我从小养成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在赵鲁阳的心中,父亲是一个十分严谨认真、工作又十分忙碌的人。但儿时的他,对于父亲并不是十分理解,甚至在心底悄悄抱怨过他的这份工作。直到长大后,自己也进入民航,成为一名父亲后,才真正读懂了父亲,也才真正理解身为一名民航人,那种无悔的付出。

每一代民航人,都有每一个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每年过年,爷爷赵嗣兴都要对家中的子孙后代讲一讲为人处世的规矩和道理,这已经成为赵家的一个家族传统。尽管几代人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各有不同,但是“严谨”二字已成为几代人身上所共有的品质,并成为这个家族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世代传承。

采访手记:

《说文解字》有云:“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古人以朴素的生活来造字,“匠”就是充分运用手中的技艺,直到有资格成为某一行业的从业者。

在祖孙三代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甘肃民用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也看到了贯穿始终的品质坚守和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

艰苦奋斗的年代,爷爷赵嗣兴严谨实干,见证了甘肃民航事业从无到有的蹒跚起步;迅猛发展的时期,父亲赵永华专注敬业,投身于甘肃民航事业从建设到振兴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时代,儿子赵鲁阳坚持创新,承载着甘肃民航事业从发展到强大的重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八个字,在祖孙三代的传承当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用敬业的心做专业的事,是为匠心。

(作者/王琳)